索引号: 370003/2017-7350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淄博市人民政府 组配分类: 市政府文件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12-30 17:43:45 浏览次数: 字体:[ ]


淄政发〔2017〕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为促进我市农业产能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环境持续改善,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及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回顾

(一)主要工作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外向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初见成效,扶贫开发取得更大成绩,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48.71亿元,年均增长4.83%,超额完成了“十二五”预期目标。

1.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产丰收。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382.9万亩,总产量177.57万吨;2012年播种面积377.2万亩,总产量177.9万吨;2013年播种面积373.9万亩,总产量158.7万吨;2014年播种面积372.4万亩,总产量173.6万吨;2015年播种面积330.46万亩,总产量172.97万吨。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产丰收。

2.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6万亩以上,总产量21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值35亿元以上。食用菌栽培面积338万平方米,成为我市蔬菜产业最具发展活力的增长点。30万亩优势蔬菜基地提质增效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总数达到66家,其中国家级16家。检测网点总数稳定在300处以上,年蔬菜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市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118家,有效期内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67个,产地认定面积188.7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1.8%。组织实施全市农产品质量原产地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建立覆盖59个蔬菜基地的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市所有“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30%以上的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纳入追溯体系。二是组织做好市级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工作。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在98%以上。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镇(街道)创建活动。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已有省级示范区县2个,市级示范区县5个、示范镇(街道)26个。四是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覆盖,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被评为全国农业行政执法示范窗口。

4.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全面完成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任务。全市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3.98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455万人;累计培训农民辅导员2200人次,培训示范户4.4万个;全市8个区县被列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区县,整建制承担国家级补助项目,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员培训1939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9390个、设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7个。全面推进培训转型改革,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19所,8所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7所被列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二是农业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承担市级以上立项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8项。共获得各类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6项。审定作物新品种4个,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现场指导农户3.8万余户,发放技术材料11.8万余份。在全国部分地区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做大做强都市农业园区。认定市级都市园区179家,开发面积24.74万亩,投入资金43.27亿元,销售收入33.60亿元。都市农业呈现农业科技“集成”、农业经营“集约”、工商资本“集结”、生产要素“集聚”四大亮点,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制作了《淄博都市农业游览导图》。

5.扶贫开发攻坚战成果丰富。一是完成10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实现10万户、26万人顺利脱贫。全市投入专项资金9656万元,在474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项目。实施第三批扶贫开发和太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产业项目161个、总投资3.96亿元,精准带动贫困户5259户。二是开展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与7个区县签订了减贫责任书,16个行业部门帮扶实施民生项目,474个省定贫困村村村有挂包单位、驻村工作组、扶贫项目,贫困户有党员干部帮扶,“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基本形成。时代楷模、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三是加快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印发《淄博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淄政办字〔2015〕63号),重点抓好6项体制机制创新、24个试验分项,创新金融扶贫、投资收益分红、旅游扶贫、果树认养式社会扶贫、三方参与的股份分红等模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

6.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是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按照“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一是抓好玉米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调整优化扶持政策,加强执法巡查,严格责任奖惩,拉长秸秆转化利用链条。全市小麦、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连续8年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任务目标。临淄区10万亩设施蔬菜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地膜残留防治等5大工程。实施市级耕地地力汇总评价,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清洁生产新技术,548个村整建制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65.4万亩,同比增加23.3%。三是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玉米缓控施肥技术10万余亩、水肥一体化技术2700多亩。四是推动农村沼气建设转型升级。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11.15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沼气服务网点318处,区域化服务站21个。加强31家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四位一体”“畜沼果(菜)”等循环农业模式。

7.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全市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99家,分别评选省级、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6家、57家;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731户,经营耕地13.4万亩。二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3346家,出资总额92亿元,联合社29家,入社农户3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0多万户。国家级、省级、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到24家、86家、203家。三是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淄区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27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52家、过10亿元3家。17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69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带动基地189万亩,带动农户49万户。四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博信农业、禾丰种业等开展粮食烘干服务,大力推广临淄区粮食生产“十统一”模式;发展壮大齐民旺、益农等服务组织,培育专业化防控组织43家,购买农用飞机19架,实现“飞防”面积69.8万亩次,“飞防”能力全省领先。

8.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地确权颁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率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市作为全省第一个接受省检查验收的市,率先通过省级验收,2819个村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二是同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建设。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淄办发〔2015〕29号)、《关于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淄政办发〔2015〕27号),3个区县和58个镇(街道)建立土地流转和抵押融资平台。三是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到2015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6.88%;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37本,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6456万元。沂源县成为全国“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四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全市选择部分村居开展试点,有2个村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我市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人多地少水缺,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74亩,人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232立方米,仅为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省的67%,难以形成总量优势、市场优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南部山区、北部滩区依然靠天吃饭。农业比重小,承载能力重,以仅占GDP3.5%的农业增加值承载了近40%的务农劳动力。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土地流转水平低,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程度低,严重制约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比率仅为26.88%,低于全国28.8%的水平,带动能力弱。

二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较重。粮经结构不合理,南部山区仍然大量种植小麦、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带动能力弱。全市农民合作社平均社员数量不到50户,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小,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缺少全国知名农业品牌。

三是种粮效益比较低,农业增效增收空间正受到多方面挤压。据测算,种植小麦亩收益为500余元,玉米为700余元,合计为1200余元,扣除人工、农药肥料等成本费用,每亩地年收益不到350元,加上各种补贴之后,也仅为500元左右。另外,大量人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被抽离,由农村流入城市、非农产业。农村土地流转和抵押融资两个平台还未完全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担保及贷款违约处置分散风险补偿机制,农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没有效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国家、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总体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强化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4项举措,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水平、适度规模经营引领水平、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努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工作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8年全市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半数以上区县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增加值实现170亿元,年均增长3%。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量130万吨以上。

——稳定发展蔬菜产业,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稳定在46万亩左右、210万吨左右,总产值实现35亿元左右。

——农民合作社达到5200家,家庭农场达到2800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带动市内基地面积200万亩,带动农户55万户。

——科学用药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农药化肥使用总量零增长。

(三)发展理念

1.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经营方式、产权制度、保障措施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努力探索适应市情农情、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路径。

2.协调惠农。着力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树立全面统筹系统观,大力推进主体协同、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不断缩小主体、产业、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加快形成科学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构。

3.绿色壮农。着力转变资源利用观,以绿色扩展农业增值新空间,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秀美的发展新格局。

4.开放助农。着力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农业发展战略空间,切实提升农业资源配置力、市场掌控力和区域影响力,加快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对外开放新局面。

5.共享富农。着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加快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进程。

三、“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市,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现代技术手段和方式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推动三大农业发展区提质增效,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包括临淄区、高青县和桓台县济青高铁以北,耕地面积占全市的49.91%,以大宗粮食生产、蔬菜、畜牧养殖为重点,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100万亩高产高效农业区、100个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和100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区建设。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包括张店区、周村区、高新区和淄川区北部7个镇、桓台县果里镇、唐山镇,耕地面积占全市的26.32%,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带和休闲观光农业区。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包括沂源县、博山区和淄川区南部太河镇和西河镇,耕地面积占全市的23.77%,以搞好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前提,建设百万亩林果生态涵养农业区、淄河流域和太河库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以及“名特优”牧果菜生产基地。

——粮食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以新品种推广应用、粮食高产创建和科技集成推广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稳定在300万亩、13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以玉米、小麦、蓖麻为重点,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占领粮食产业链的高端。

——蔬菜产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6万亩左右,年产量210万吨左右,年产值35亿元左右。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以上,鲜菇年产量11万吨左右,年产值7亿元左右。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100处以上。蔬菜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打造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粮、菜、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以桓台县、高青县、临淄区为重点,抓好百万亩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以淄川区、博山区、高青县、沂源县为重点,抓好百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建设;以临淄区、周村区、高青县为重点,抓好3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抓好沂源县30万亩苹果、临淄区8万亩设施蔬菜、淄川区5万亩核桃基地和3万亩富硒农产品、博山区3万亩猕猴桃基地和万亩桔梗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品牌特色农业,着力建设淄川区富硒农产品,博山区猕猴桃、茶叶生产基地,临淄区西红柿、西葫芦生产基地,高青县蚕桑、西瓜、西红柿生产基地,沂源县韭菜和中草药生产基地。

(二)稳定粮食产能,保障粮食供给水平

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通过示范带动,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以上。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精量播种、适期晚收及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种收等高产配套技术,在其适推区域内,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努力扩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面积。以“一控两减三提高”为目标,集成示范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品利用率。二是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实施好农业良种工程和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项目。加强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保障良种的质量和供应,全市良种覆盖率力争达到100%。三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完善高产创建田内灌排末端渠系(管道),确保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创建田要率先推广耕作、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作业新机具,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四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高产创建田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快提升高产创建田地力水平。高产创建田测土配方施肥率、秸秆还田率达到100%,有机质含量达到1.5%以上,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五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原则,适当调整南部山区无灌溉条件粮田面积,发展林果、中药材等,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六是实施现代植保统防统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型植保组织,重点扶持发展“龙头”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加大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建设力度,加快新型高效环保型农药、植保机械等的推广,以政府补贴的方式优先装备专业化服务组织。打造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飞防队伍。

(三)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两大目标,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整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农产品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一是抓好投入品监管。把投入品监管作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专项整治活动和常规执法巡查相结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认真落实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77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毒农药统一经营储备管理的意见》(淄政办字〔2014〕115号),在全市范围内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统一经营、储备管理制度,严控高毒农药的经营、使用。依法组织开展好春秋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等专项治理行动,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质量检查和监督抽查,强化执法检查和违法违规问题查处。二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大标准化基地发展力度,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面积,提高覆盖率。通过学习借鉴、政策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推动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标准化基地提升标准。做好农产品准出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地准出和原产地追溯。三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以“齐民要术·上乘农品”为主题,挖掘我市农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塑造“hello·品淄博”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为载体,建立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机制,着力塑造“淄博产”农产品品牌美誉,创建农产品品牌强市。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以粮、牧、菜、果等四大产业为重点,做精沂源红苹果、山东黑牛、高青大米、临淄绿色蔬菜、博山有机农产品、淄川富硒农产品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带动质量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率稳定在60%以上。培育2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200个企业产品品牌。四是抓好监管能力建设。在各级监管机构基本健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人员、装备的配齐配强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加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以市、区县为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培训效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继续做好市级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工作,督促区县和镇(街道)开展好本区域的检测工作。强化联合执法、日常巡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落实,加大对问题农产品的查处和整治,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五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桓台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高青县、博山区、淄川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和桓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项目,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六是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各类媒体的作用,切实做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建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围绕“生态淄博”建设,按照“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药减量使用、水肥一体化、地膜科学回收利用、蔬菜清洁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项目,完善发展循环农业运行机制,巩固扩大已有成果,全面提升全市农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到2020年,建设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0个以上,建立以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等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区,建立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等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示范区,建设地膜回收利用、蔬菜果品清洁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人畜粪便发酵加工利用率达到60%以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90%,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7.6万亩,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农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家园生态化、村庄容貌整洁化,户均节本增收力争达到1000元。

一是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以转化利用促巩固提高,在继续抓好秸秆还田的同时,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秸秆青贮、秸秆固化、秸秆制沼、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养藕等循环链条长、转化利用效益高的转化利用模式,拉长产业链条。二是规范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作用,继续坚持以沼气为纽带,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自成循环体系的园区建设;园区内缺乏建设沼气设施的,要与周边沼气户建立稳定的沼渣沼液供应关系,靠体外供应实现体内有机循环;无条件利用沼渣沼液的园区,应在标准化生产、有机肥使用、废弃物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园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一步优化规范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提升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三是努力抓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以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带动面上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树立示范建设典型,实现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新的突破。四是推广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提升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秸秆养藕技术等技术模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示范区1000亩。加快推广“畜沼果(菜、粮)”技术模式,扩大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面积,发展“四位一体技术”大棚,建设“畜沼果(菜、粮)”技术模式基地6000亩。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等科学施肥覆盖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推广物理和生物杀虫灭菌技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全面推广精播半精播技术,减少种子用量;加快推广滴灌、渗灌、管灌、喷灌、穴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开展地膜回收利用、蔬菜果品清洁生产、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建设,建立示范基地1万亩;加强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粮食、蔬菜、果品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分别达到10万亩、5000亩和2万亩。五是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新型循环利用主体。建立完善循环农业服务运营机制,培育一批循环农业服务主体,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村办服务组织、企业、种植大户等发展循环农业,拓展服务功能。同时引进、改进、提高和开发适合实际需要的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和设备,构建由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示范户共同组成的科研、推广、示范三位一体的新型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拓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结合,提高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六是建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完善测报技术标准、数学模型和会商机制,健全病虫监测体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实现“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以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为平台,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实施、规范化作业。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到2020年整建制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农镇(街道)全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两个平台”,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纠纷调处等服务,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机制。二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尽快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到2020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5200家,家庭农场达到280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200家。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90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7%以上。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业全产业链,加速形成“接二连三”的格局。加快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网上市场,重点培育壮大鲁供天马、乐物网、方达电商等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养老、健身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好百家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到2020年,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达到200家。探索设立财政涉农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贴息和担保支持。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与装备保障,抓好示范引领。做好小麦、玉米、蓖麻、蔬菜等优势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利用大数据、农业云、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开展小麦、玉米“四情”监测,建设智能管理示范型蔬菜标准园。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组织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培育示范县建设项目,每年培训5000人以上,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加强淄博农民手机报、数字电视现代农业频道、淄博农业信息网等传播媒介建设,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及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重点抓好临淄区现代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桓台县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力争把临淄区国家级、桓台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现代农业相关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齐抓共推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任务落实。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各区县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政策保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各区县要制定形成“十三五”现代农业项目储备库,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体系,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激发“三资”投农热情。

(四)强化服务保障。突出现代农业在推进我市“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不断创新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全面了解掌握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动态,挖掘发现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五)推进依法治农。依法构建现代农业治理体系,推动农业政策体系的健全完善。强化普法宣传,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善执法条件,建设执法信息化平台和指挥中心,促进依法护农、依法兴农。


附件:淄博市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主要指标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淄博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